《河南农业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在更快、更新、更炫成为时尚潮流的今天,总有年轻人不被潮流裹挟,从心所欲,闲庭信步,俨然旧时光里守住一鉴方塘,任天光云影徘徊,我自从容度日。这份从容源于传统技艺历经岁月的魅力,也源于我们千百年来的精神滋养……所以当农大学子遇上了传统技艺,青春与传统碰撞的激情便绽出了夺目的光彩。

大学里也有传统“手艺人”

   期次:第728期   作者:司沛溪(文法) 采访:许小慢(林学) 周均益(植保)   查看:90   










  一针一线织精彩上下翻飞的棒针,多彩的毛线团,给父母织一条暖到心窝的围巾,给小伙伴织一个美美的包包……这些花样繁多的手工编织曾在高校的女生宿舍里风靡一时,但如今却成了小众爱好,只有钩针编织还颇受年轻人的欢迎。
  钩针编织,就是通过一支钩针将一条线编织成一片织物,进而将织物组合成衣着或居家饰品,早期的蕾丝就是钩针作品的一种。钩针编织入门不难,但真要编织出好的作品来却着实不易。这点国际教育学院2014级工商管理专业的刘笑迎颇有感触。温柔文静是刘笑迎的同学对她的普遍评价,刘笑迎在班里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姑娘,可是她却用手工给自己编织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因为从小就喜爱做手工,每个假期也会做些粘土、1000块拼图、DIY油画各种东西。但去年寒假第一次接触到钩针,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之前玩的都不如这个。”虽然时间不长,但刘笑迎的针织手艺却突飞猛进,这也得益于她浓厚的兴趣和钻研的苦工。“以前觉得晚上最幸福的事就是赶紧钻进被窝,现在感觉白天忙碌的学习后,最快乐的就是钩针编织了。”玩偶是刘笑迎最常做的作品,每一个作品几乎都要花费上千针。之前她曾钩了一个娃娃,单是头发就要两千多针,可是做好后她不满意,又拆了一遍重新钩。重复的劳动并没有让她觉得枯燥,反而让她学会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这些可爱又时尚的“钩针作品”大多被她送给了身边的朋友,她也表示在找到工作后有开淘宝店推广自己作品的打算。“现在各种电子高科技产品让人们应接不暇,但越是这样,人们越会怀念纯手工的传统技艺。像许多年轻妈妈就很喜欢钩针,可以给小宝宝钩鞋,钩衣服、帽子和小玩具,挺有意义的。”当问及她在钩针编织中经历的趣事时,刘笑迎开心地说,“我现在已经带领全寝室的姐妹们学会了钩针,并且每个人都做出了好几件成品,这真的挺有趣,也挺有成就感的。”
  正如刘笑迎和伙伴们的经历一样,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别让手机束缚了你的双手,放下手机,你会发现用双手其实可以捧起一个美妙的世界。一方印中有乾坤同样是用双手,2015级农学院农学专业的田新月却用篆刻为自己开辟了一方新的天地。
  绘图、印稿、上石、粗刻、修改、钤印、再修改———直至满意,繁琐的工艺使篆刻难以成为年轻人的爱好,但是书法世家成长起来的田新月却对它情有独钟。从接触橡皮章,再到改练篆刻,这个传统工艺让她爱不释手。田新月说,橡皮章相对篆刻而言,更容易上手,普通人练几天刀功娴熟了就可以刻出很棒的作品。但是篆刻就不一样,刀功再好,书法底子不行,不会欣赏,即使搞一个1平方厘米刻6个篆字的微雕,还是会让人感觉匠气。真正的大师,刻的章都是活的,线条可以犀利却不会呆板,是像水一样流动的。
  1平方厘米上刻6个汉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1个方印无论大小都需要专心刻个把小时,从8毫米到5厘米都是如此。且不说之前的准备。在刻之前,需要磨石,要把刻的一面打磨平整。磨石亦是磨人,需要不偏不倚。但是一不小心就会把石头的平面磨偏或者磨成凸面体。单是自己用倒还罢了,若是刻章送人,还需要把其它五个面打磨成镜面,从240目的砂纸,到360目,接着用400目,500目,600目……甚至7000目的砂纸各打磨一遍,打磨到发亮,才算完成。
  此前,田新月曾刻了一个九叠篆,着实花了一些功夫。这个九叠篆的印面只有2.5厘米,所有的笔画曲折环绕,线条要刻到0.1毫米,4个字的横和竖都要在一条线上,一个字刻错一个线条就毁了,这样的一方印,不仅考验刻印者的技巧,更多的是考验耐心和细心。为了学习刻印的技巧,田新月几乎跑遍了龙子湖高校园区十几个学校的书法协会,练过长跑的她脚上都磨出了水泡。
  到今天,田新月留有六十余方石头,都是磨了再刻,刻了再磨,反复琢磨后的心血之作。旁人看着枯燥,她倒是乐此不疲。如今,她走哪儿看到国画作品,都要先看看章好不好,是哪种风格流派,看看那些作品是什么字体。说到坚持,作为静墨轩书法社社长的田新月顿时语重心长起来:“2016级新生开始时有50多个人学习篆刻,一个学期后只剩下了6个人。”她希望伙伴们能对传统文化多一些热爱,多一些坚持,沉得住气,因为她对篆刻的前景也有着自己的理解,“篆刻大概就像是一个民族宗庙里的牌位,人们总是不愿意忘本的,所以这个牌位不会一直蒙灰的。”一唱一和现人生与田新月一样醉心于传统文化,并积极为传统文化在农大开枝散叶贡献力量的人还有很多,其中2013级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李金蓬和2014级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张凌风在曲艺传承上取得的成绩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乐无穷”是2014年李金蓬和喜欢传统曲艺的同学一起创建的曲艺社团。成立之初,最困难就是招新和演出的问题,起初很少人报名,就算有人报名,也没有多少是真正喜欢相声曲艺的人,坚持不了多久。再加上很多人脸皮儿薄,不好意思上台,但是李金蓬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从中找到与观众互动的媒介,努力让“乐无穷”走进农大每一场演出活动,扩大“乐无穷”的影响力,让更多真正喜欢曲艺的人走向舞台。
  2017年3月郑州市曲艺家协会喷空协会入驻农大,这一殊荣的背后是李金蓬和张凌风的不懈努力。李金蓬和张凌风先后斩获河南省大科节短剧曲艺大赛一等奖、郑州市第四届曲艺大赛业余组第二名等荣誉,而支撑他们一路走来的除了对相声的热爱还有将传统曲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的责任感。李金蓬说道:“曲艺不仅包括相声和喷空,还有快书、快板以及河南本土坠子、三弦书和河洛大鼓等等,‘乐无穷’现在主要以相声和喷空为主,我们正努力把这些传统曲艺引进来。”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2017年的元旦晚会至今让张凌风记忆犹新,那是他第一次作为一台晚会的导演,要考虑节目质量,又要照顾演员情绪,还要结合老师意见,结果还是在努力了半个月之后全部推翻重来。“我们是两校住宿,演员大多是龙子湖校区的2016级学生,又临近考试,没办法我只好继续一大早赶过去跟大家排练,鼓励大家重头再来。”到了最后阶段,为了排练方便,张凌风直接住在那边……最终他们也用精益求精的态度交给了观众一份满意的答卷。
  “去年暑假下乡演出,一天两场不在一个县。上午一场是在凌风老家泌阳县,演完他连家都没回,在现场和父母匆匆说了几句话,就赶往驻马店另外一个县遂平了,敬业的很。”谈起搭档,李金蓬言语中也透露着敬佩。
  在大学里的传统曲艺学习之路上,有挫折、有困难,但更多的是欢乐。当谈及如何与“乐无穷”共同成长时,张凌风说:“关键要摆正心态,喜欢一件事情,只要它是对的,就坚持下去。”正是这种韧劲,让他们有了一个“乐无穷”、收获无穷

河南农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170次访问,全刊已有7407538次访问